《台阶》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台阶》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台阶》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导入激趣:钢琴曲《雨的印记》下,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ng)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o)
尴尬(gān’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
3、生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①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②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
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③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明确:文章的详略由中心定。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略写,造台阶详写。
二、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
(师: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父亲形象。)跳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找出你印象深刻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叹台阶
提问:
1、父亲造屋原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从这,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人?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高——文眼。台阶——地位——尊重,父亲——要强、不甘人后)。
板书:叹台阶——有志气、不甘不后
(二)造台阶
提问:
1、父亲为建九级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拾瓦、塞角票,积铢累寸。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
2、出示图片一、二,猜猜内容,与课文造台阶部分的哪个段有关。
图一:渴慕图,写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
提问: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你来说说父亲的心理。
明确:神态描写。专注的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早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传神。分析人物描写,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瞧瞧人家的,那才叫气派。这辈子,我也要建一栋九级台阶的房子,叫大人小孩都神气神气。咱身体好,有的是力气,拼命干,早晚都有攒够钱的那天!
图二:高兴图。动工时,父亲忙前忙后,干到半夜,不辞劳苦,乐在其中。台阶造好了,他那个高兴劲当然是别提了。
提问:不过,课文写的高兴与这幅图相同吗?课文是怎样写的?(尴尬的笑)。体会一下,他的这种神情有什么特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情感体验·模仿秀:哪个同学愿意来模仿一下父亲的笑?
板书:造台阶——不怕艰辛 乐在其中
(三)坐台阶:
1、提问: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不对劲、不自在。台阶低、地位低,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他反而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了。)
追问:那他最后坐到了哪?(门槛上——多朴实的人啊,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农民,特谦卑。)
2、提问:那他的身体呢?(累跨了)。有什么表现?(挑水闪腰,很少跨了家门,若有所失)
3、出示图三:失落图。品析:若有所失 这人怎么了?
明确: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不所失。
这人怎么了?——没怎么,奋斗一生,愿望实现,心满意足,但不经意间,曾经体壮如牛的自己却老了,从不知苦累的自己竟不能干活了,连水也挑不动了,一时间,精神支柱也倒了,内心有着许多的失落、惆怅、沮丧,真是无法言说。但从中,我们分明可看到父亲的倔强、不服老!——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板书:坐台阶——不自在 若有所失。
4、总结父亲形象:
父亲
(不自在)
踏黄泥
编草鞋
坚
吹柴 韧
生 不
种田 命 拔
的
塞角票 高 艰
度 苦
捡卵石 创
业
拾瓦
捡砖
父亲
(觉太低) 地位 尊重
一生勤劳 平凡伟大
三、深入挖掘——回首台阶 探究父亲
师:的确,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发展中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但他一辈子的奋 ……此处隐藏18990个字……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 。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愉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年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布置作业
1.《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2.在你的家庭中,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而又使你感激?你体察到他(她)的想法和行动吗?请你以他(她)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要恰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某种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解读焦点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级台阶)老屋要强、老实厚道的农民
地位 尊重父亲:
(九级台阶)新屋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父亲的形象加以分析,但对主旨理解得不够透切。
《台阶》教案 篇10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任务: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3)《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4)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
举例: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1)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2)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3)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4)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一)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与《背影》比较分析。
(二)教学过程:
1、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2、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3、比较分析: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