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案

时间:2024-05-30 11:59:27
庐山的云雾教案15篇

庐山的云雾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庐山的云雾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成因,培养学生了解和关注自然的兴趣。

2.掌握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学习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解说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掌握文中运用的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教师导入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然而最神奇的还要数庐山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你们想去看一看这神奇的景象吗?想去探寻云雾的成因吗?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作家江祖凡的《庐山云雾》。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鄱阳湖( ) 缭绕( ) 蜿蜒( )( )

引qíng ( ) 挟持( ) 翡翠( )

丙烷 ( ) 缥miǎo( ) 波光粼粼( )

薄纱( ) 附着物( ) 心旷神怡( )

tuǒ圆( ) 重峦叠zhàng( ) 掩bì( )

2. 填空。

《庐山云雾》的作者是______,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

3.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的行文思路是:庐山—( )—( )—( )—( )。

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采用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说明相结合,1—4自然段运用____ __,介绍了___ ___;5—11自然段运用__ ____,介绍了___ ___。

三、合作探究

1. 分析引用苏轼的赞美庐山的诗有何作用。

2. 有感情朗读1—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一个句子。

3. 精读5—11自然段,概括一下庐山云雾的成因。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这座山是东北——西南走向,长大约二十五千米,宽约十千米,南北狭长,略成椭圆形。( )

(2)按照气温不同,雾可以分成两种,气温高于零摄氏度的叫做暖雾,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叫做冷雾。另外,由冰晶组成的雾叫做冰雾。( )

(3)在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雾却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比如城市的工厂区也往往多雾。( )

(4)有时候,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米,倾注到深谷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

5. 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这样,长江的水和鄱阳湖的水大量蒸发,再加上庐山上植被丰富,也不断蒸发出水分,这就是使庐山多雾的主要因素。

(2)消除暖雾比较麻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济、有效的方法。

课堂检测

1、下边词语书写错误的是( )

A波光粼粼 翡翠 B重峦叠嶂 缭绕

C变幻莫测 尘埃 D心旷神贻 挟持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丽夺目。( )

(2)山谷纵横交错,而云雾总是喜欢走入山谷的。( )

(3)绿水青山历历在目,滚滚长江蜿蜒如带,鄱阳湖面渔帆点点,山下公路纵横,梯田层层。( )

3、清晨,站在庐山上,如果是晴天,清秀的景色,历历在目。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丽夺目。可是,回头再看,山峰、屋顶全隐没于一片云海之中。一阵阵云雾飘荡起来,使你置身在云雾之间。浓云如烟雾,把一切都淹没了;淡云似的薄纱,飘然而过。有时候,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里,倾注到深谷之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1)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2) 这段文字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在说明文中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5

教师出示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背诵交流与庐山有关的诗词。

字音字形可要掌握准确哦。

阅读中注意归纳每段的说明内容,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先独立思考,再集体合作,确定最佳答案。

庐山的云雾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通过品读,感受作者文笔的优美。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字,感受作者的文笔,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庐山云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

1、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美。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尽情地讴歌,尽情地抒写,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你知道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这首诗(《题西林壁》)正是赞美了世界名山庐山的绮丽风景。你知道庐山吗?

3、 是啊,这正是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由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天下奇观——庐山云雾(.课件显示课题)请读课题,再读,有云雾的感觉。

正所谓瞬息万变万万变,胜似梦境之迷离。就让我们吟着大诗人苏轼的诗迈步于庐山的云雾里,做一回神仙吧。(欣赏庐山云雾的风光片)

4、 说说你此刻的感觉吧!

二、通读课文

1、 想看看描写它们的文字吗?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喜欢它,就用心把它读通。

2、 喜欢这篇课文吗?能读通它吗?

3、 请你再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说说那些是你喜欢的段落。

4、 把你喜欢的段落细细地反复地读读,把你的喜爱之情读进去。

5、 读一段好文字能让人心情愉快,而快乐是需要传递的。你再来品读你喜欢的段落,然后想办法让你的伙伴也来喜欢它。

三、(根据学生意见)学习第三段

1指名学生说说喜欢的段落和理由。

(1)写了来时去时浓时稀时的情景。作者的观察仔细,用词准确,一段美文浑然天成,让我们更加迷恋庐山的万种风情。(这个句子个别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看着录象配音读。)

2、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富有韵味,读来口齿生香。

3 ……此处隐藏16161个字……文的两幅插图写解说。(选一)

庐山的云雾教案14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

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难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的第一自然段。今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

的怎么样?

(课件出示):庐山的景色(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

师:这一段先总写了作者对庐山总的感受。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课件出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请大家看课文。

二、精读课文,入境悟情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

师: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1)中心句是哪一句,用——画出。(2)这段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

生: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云雾的特点是什么?

生:云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

师:作者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来。

师: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读一读,好吗?

师:作者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生:山头上的云雾,像白色的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中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师:为什么云雾有时像绒帽,有时像玉带,有时像大海,有时像天幕?

生: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

师:作者在写这几处云雾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打比方。

师:打比方就是把( )比作( )。

课件出示: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指名回答。

师:除了打比方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拟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只有人才会戴帽子,系带子。

师:你们再想一想,云雾还可能有哪些姿态?

生:答

师:你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生齐说)

师小结:作者为了说明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再分写“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间”的云雾。我们把这种关系称总分关系。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好!自己先试一试。

生:练读。

指名朗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看到了这些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

生:听录音、想象。

师:谁来把看到的云雾画下来。指名学生上黑板画,其余学生自己画。展评学生的画。

师 :画的真美。你们能根据这些画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吗?

生试背。

讨论学法。

课件出示: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的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练习背诵

学生齐读学法。

三、请同学们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师: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云雾瞬息万变的`?

生:读句子。

师: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

生: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云雾变化快而多?

生:瞬息万变,转眼间,还没完全看清楚。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要读出云雾变化的快而多。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答。

师:那位同学愿意来背一下第三自然段?指名背。

师: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

升: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师: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忘返呢?指名复述课文。

五、拓宽思路,延伸课堂

小练笔: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令人心旷神怡。老师想到黄山也是旅游胜地,黄山的松树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请同学们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课件出示:黄山松

黄山松( )。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状如( ),有的形似(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 ),更加( )。

板书: 庐山的云雾 多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教案1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

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七、写字教学

《庐山的云雾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